皮薄馅多做法?
说起灌汤包,不得不说的一个人就是“包子皇帝”,南朝·宋·高祖武帝刘裕。据传刘裕非常喜欢包子,将其作为御用美食,于是民间纷纷效仿,制作包子进贡给皇上。不过这种包子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包子,而是一种卷饼。 将薄皮儿裹住热腾腾的馅料吃下去,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这大概是最早的灌汤包的雏形了。 在北宋时期,汴京城里出现了一种新奇的食品。用寒食面糊做出的新鲜点心,上面有薄皮儿包裹着的菜和肉馅儿,味道好极了。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灌汤包。
宋朝以后,南方很多地方盛行灌汤包包子。《燕京岁时记》中也有记载:“灌汤包包子,乃北方风味之小点也……以白面蒸成薄薄的皮儿,中间厚厚填塞猪肉,灌以汤汁……” 这时的灌汤包已经和现在差不多,只是材料略有差别,加了肉和汤而已。 后来,北京人把灌汤包改成了炸糕,天津人把它改良成了现在的狗不理包子。
而无锡的灌汤包则独树一帜,成为独特的江南风味。 做灌汤包,最重要的是皮儿。好的皮儿才算得上是“薄如纸、巧如工”。
要想把皮儿做得极薄,需要花相当多的功夫。在和面的时候,要控制好水和面的比例;揉成的面团,要和得软中带硬。
接下来就是最耗时间的擀皮工序了。一块面团,要经过揉、搓、捏、擀等多种手法,变成又薄又透的皮儿。 做好的皮儿要用保鲜膜盖着,防止风干。
做灌汤包,肉馅儿也很重要。好的肉馅儿应该肥瘦适宜,吃起来鲜嫩爽滑。
猪前腿肉或排骨肉的瘦肉部分,拌入适量葱姜末儿和酱油,再加一些熟油(炒熟的面粉),搅匀后腌制一会儿,就可以包饺子或者做包子了。 如果想要更入味儿,可以裹上一层鸡蛋液后再调馅儿。 煮汤包时,锅里的水最好多些,同时放入少许盐,这样可以保证汤包成熟后不会粘连。
等汤包上浮、底部变色,就代表熟了,这时候就可以捞起来蘸着醋和辣椒油吃了。 一口咬下去,鲜美的汤汁在口腔里爆开,那感觉真是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