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业发展的原因?
简单说,一个偶然机会,在没有任何前期准备和宣传的情况下,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一次,于是迅速火了起来并一直保持到现在。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意外。 以前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大部分居民是文盲,没有外出旅行的习惯(除了烧香拜佛)。
上海是在清中后期逐渐崛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上海从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一跃而成为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外国租界都设在或靠近上海市区。
20世纪初上海英租界的市政大楼(现静安寺) 在19世纪最后几年,上海共有38.6万余常住人口;到民国二年(1913年)猛增到574万余人,相当于同时期北京人口(98.9万)的6倍、南京人口(156万)的3.7倍。这一波迅猛增长的人口主要是移民,其中江苏人最多,其次为浙江、广东、四川等地的人,他们大量涌入使上海人口迅速构成多元化。
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文盲率很高,绝大多数人都不识汉字,因此对外地人来说,上海是一座“不识字也能行走天下”的城市。很多外地人初到上海都觉得这里“繁华”得令人眼花缭乱、震惊无比,于是很多人就想方设法要把自己的家乡与这座魔幻城连在一起,比如现在上海东北部的宝山区有座杨行火车站,它位于上海的远郊地区,却有个很传统的地名——“杨家行”,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民国时期当地有一支以杨姓为主的大批移民队伍到达,他们在此建造新村,开荒种地,故此地名为“杨家行”。
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南荷园) 在20世纪初,上海开始兴建地铁,同时在郊区建立许多公共花园和公园,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另外当时上海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猛,许多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这有助于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可以说,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一个“公共福利”非常好的大城市,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任何一个外来者来说都非常具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的上海没有专门接待旅游者的住宿设施,普通游客在上海只能住在普通旅社里,这些地方条件简陋,价格低廉,因此无法对游客的消费形成有效刺激。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因为战局所迫,上海大批居民被迫逃离大半个中国的沦陷区,涌进租界避难,他们的到来带来了海量的消费能力,大大活跃了上海的旅游业。 同时,为了吸引海外华人华侨回国探亲,国家特地给了许多优惠待遇,这些措施都为当时正处萧条期的上海旅游业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