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中国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几乎成为每个人心中对于长城的共识。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之一,万里长城是中国的象征与骄傲。 明代初年,为了抵御北方蒙古鞑靼部的侵扰和保卫京师的安危,明政府在北部边疆修筑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300余里的城墙,俗称“边墙”或“障墙”。
明代修建的长城与秦、汉、北魏等朝所修筑的长城主要是在中原北部的边境地带,相对于秦汉时代的长城,这段时期的边境已经南移到了今陕西省榆林市以北的地区;同时由于明代中后期西北地区边防压力的增大,又在甘肃镇原县东北修筑了一段长约150公里的边墙,从而形成了今日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走向。 虽然明代长城主要的作用是防御外敌入侵,但是其修建的过程实际上也起到了巩固明朝北部疆域的作用——明军在与蒙古骑兵作战的过程中多利用长城作为依托,因此也变相保护了中原百姓免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另一方面来说,明代对长城的维修和重建也是居功至伟的。相比于秦代修筑的长城,明代的长城大多保存完好,少有“断碑残碣”的情况出现(即坍塌损坏且无法修复)。这主要是因为明廷在长城附近设置了修筑工场,统一负责砖瓦烧制及土木建筑的施工。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证长城稳固,朝廷还下令在长城沿线的屯兵区种植树木,设立水柜以收集雨水灌溉农田,以达到固土绿化效果。 在军事上,明廷除了设重兵防守之外,还在一些险要之处设立了炮台,配置火炮用于攻防。明廷还在部分地段挖掘了深壕,架设了吊桥,增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