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的五行意思是什么?
《黄帝内经》中认为,人体气血阴阳的变化受五行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是循环往复的。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即是指这一循环过程而言;而《素问·经脉别论》又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五脏六腑之气尽走于经络矣。"这也是指循环往复的过程。 那么这种循环是如何进行的呢? 中医理论中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些部分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曰:“五脏因饱,肌肉溢,肠澼血。”说明饥饿时脾不能正常运化,导致肌肉消减,反之,吃得过饱也会伤脾胃,引起疾病。
又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喜怒不节则伤脏……邪气内生,病起于外。”说明人的情绪波动、外界环境的刺激(如风、寒、暑、湿、燥、火)都会造成疾病,且会损伤脏腑。 五行学说在解释人体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上的,它重点阐述的是功能,而不是结构或物质。所以我们在理解五行学时,应该把握其核心——功能性规律,而在具体应用时,再考虑它的结构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