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属于五行属什么?
《黄帝内经》云:“五脏化为五色,五色精形于目”,这里的五色并非现代医学中生理学上的颜色,而是古代中国人视经络脏腑器官与五行的联系而确定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中医理论中,人的眼睛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眼球属阴,为黑色的珠体;睛明穴至印堂部的眼睑部属阳,色白。《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主明则下安,主暗则上乱。”故临床上常通过观察眼神的灵动与否判断疾病的轻重。
《内经》中不仅提到了目的色彩,还指出了目须有神气(神采)才能灵动自如,否则就是呆滞。所以有神=有色+有神。 那这个神又是什么?它是物质吗?不是。它其实是中医里一个重要的概念——“精气”。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中有言:“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者,天地之大道,万物之根本也……故曰:无阴不生,无阳不长,阴阳离决,命尽而终。”这里的阴阳是抽象的概念,其具体含义就是“精”和“气”——所谓“有精然后有气,有气然后有声”,可见精气的存在才是有神的关键所在。 故临床上,医生常常根据精气的情况来评判病情的轻重,以及判断愈后的生存期。
中医和五行的联系,从眼睛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中医眼科所说的瞳神、黑珠、白睛等都是从五色(金木水火土)中得来。中医认为金(白)生水(黑),水生木(青),木生火(赤),火生土(黄),土生金,五色相生。所以说,五脏(心、肝、脾、肺、肾)开窍于五(眼的五个部分),而五脏的疾病都会影响到目五。中医眼科的病变就是五脏病变的外在反应。
具体地说,白睛(眼球外部的白色巩膜),中医名为金,属肺,其外障为红丝,叫“火淫上乱”。中医称“血弱、痰盛”者易患。黑珠(瞳孔)中医名为水,属肾,其外障为青盲,叫“阴虚阳亢”。体壮之人易患。黑珠边的乌珠(虹膜),中医名为青,属肝,其外障为绿障,叫着“肝虚生暗”。脾病、肾病易传于肝,也易患此病。金(白睛)前方的肉珠(晶状体)中医名为水,属心。其外障为圆翳内障,叫“火数上炎”。中年人易患。五色合青、黄、赤(三光)而成五光。五光指五脏本色的光泽,五脏精充盈,五光全。
五脏精充盛,神清目明。五脏之精亏损,五色光彩减退,出现异常变化,五色侵入瞳神则生各种眼病。由上面这些可以看出,“眼大无神”指的是五色光被五脏精亏所伤,不能全从眼内放出。尽管眼裂开得比较大,由于眼睛缺少光泽、明亮而被说成是“眼大无神”,也就是形容人因身体不好,眼睛缺少生机和活力,看起来木讷、呆滞而没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