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哪年减速?
我认为,中国GDP的增速将在2014年年中见到顶点(详细理由在我的专栏里面 );同时,由于见顶的时间点距离现在不远,因此GDP在下一个年份出现负增长是极有可能的事。 在预测经济时,我们通常会从两个层面来考虑影响因素:一个是需求层面,另一个是供给层面。在这里,我将分别对这两个层面的因素进行讨论。
首先来看需求层面。这里我引入一个概念——消费者预期指数。它是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这个变量在中国目前的宏观统计数据体系中并没有直接体现,所以我只能采用调查数据来估计。根据我的估算,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的消费者预期指数基本维持在95左右(注:这里的100代表消费信心水平处于历史均值附近),这说明人们的收入预期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人们对于收入增长的预期出现了下滑(如图),另一方面,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则不断上升。这两方面变化合起来导致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消费信心指数已经创出了新的低点,这是需要十分警惕的信号!要知道,过去十年里只有三年的时间我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低于100,而在这三年里GDP的增长确实相当疲弱,分别为0.5%、-0.5%和0.1%。可以预见,如果未来的增长率继续低于预期的话,那么消费者信心指数还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这意味着在需求层面,至少消费这架马车正在失去动力。
相比消费而言,投资这架马车要显得更为稳健一些。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投资中也存在明显的泡沫,尤其是房地产的投资在短期内很难产生经济效益,这种投资更多类似于政府对经济的输血行为。所以,尽管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非常好看,但其中的水分也是显而易见的。
综合来看,在需求层面,GDP的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两个方面,消费这架马车早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目前看来,依靠投资和出口维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已经是必然选择。
接下来来看看供给层面的情况。在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数据体系之中,通常把财政收入和税收作为衡量供给能力的指标。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数据并不能充分反映供给能力的变化。比如,企业利润和工业增加值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但他们不能充分代表产能的整体变化。
为了更好衡量供给侧的能力,我建立了一个综合指标(详见我的专栏)。从这个指标来看,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十分明显。 产能过剩的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原因在于体制性约束。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时总是有失偏颇,因为它会过度偏向现有资本品供应商,从而使得产能过剩的问题长期存在。
不过,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产能过剩的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新旧体制的摩擦也会逐步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 所以,供给层面最可能的变化就是产能萎缩与改革成本共同作用造成的GDP的低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