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曰:【芫】,草也,从艹原声。
芫之形从艹者三,其一正像草形而已矣;其二则左从彡右从原者,是古人以艹生有分叉者为芫也(按《说文》所收诸艸皆无分叉者,盖其成书时,此艸尚稀故);其三维横交错者,或即古人所谓茎叶相次如交差之麻然,与今人言芫者所谓分杈者也。 考《玉篇·艸部》曰:【芫】如延切(注云:今麻叶也)、俗作���、芜荑亦称芫。是古本《玉篇》于“芫”下正载有二义,一为麻叶,一为芫荽。又《篇海》亦云:【芫】麻叶也。 是以“芫”之本义实谓麻葉,后引申乃有芫荽。而许君既以芫之为艸立字,复以芫之为荽别立一个芫莫知其所从来。且据上文所言可知,许君所用之“芫”实为芫荽,而非麻葉。此非正合《篇海》之言乎?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古本无“”这个字,所有的“”都是“”的异体,“”即为“芫荽”的古体字,而“”只不过是因音近而误抄作“”的一个变体罢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呢?我估计大概是因为古代的文字书写没有固定规范,所以造成后来很多人把“”当作了“”,于是就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了………. 另外再顺便说一下。在汉代之前,中国的文字书写并没有严格的固定字体,而是很自由的。例如大家熟悉的“草圣”张芝就发明了一种类似现在的草书一样自由不拘的文字,这就是所谓的“章草”,这种字体在当时十分流行,几乎成为当时的主流字体。但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叫做“楷”的新字体出现了,因为它的严谨和美观迅速取代前者的地位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但由于人们的习惯很难改变,所以一直要到魏晋时期才逐渐代替前者成为主流。 而这也就造成了两个影响——第一就是一些古字由于时代变迁被遗忘了。第二就是很多古文由于没有人认识而被错读甚至改写。例如著名的“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原文应该是“風馬牛”,而“风”则是“縶”的别字,意为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