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什么虚成语?
虚词是跟实词相对的一种词类,古汉语的虚词同现代汉语里的虚词的范围差不多,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因为虚词意义比较抽象,因而语法作用十分显著,一般不能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只能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语法意义或组织成分。在古代汉语里,经常出现的虚词有:之、以、而、于、其、乃、与(于)、为、者、也、则、何、焉、则、虽、然、夫、耳、矣、乎等等。
学习古汉语的虚词,主要是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所谓用法,是指某种虚词在一定的语法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理解古汉语的虚词,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它们在语言中的客观运用规律,而且还要弄清楚这规律是如何形成的,是怎样的演变发展过程,这就是所谓探求虚词运用的“源”和“流”,以“源”说“流”,以“流”证“源”,这样做,才能比较牢固地掌握虚词的用法。
在古汉语中,大部分虚词是多义词,有的意义系统比较庞大,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古汉语虚词从总体看,系统比较整齐,意义比较单纯,这是初学的人不可气馁的原因;同时还应该看到,许多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都是比较常用、比较典型的,这也是学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应加以注意的重点所在。
在古代汉语里,有不少词,既可以按虚词用,也可以按实词用,在形式上属于虚词,而在意义上接近于实词,所以这种现象叫做“虚化”。例如“是”字,在古汉语里常用作代词“这(个、些)”,后来就常用作表示判断的系词,这就是虚化了。又如“然”字本为指示代词,“然”是代词复指宾语的格式之一,后来就虚化为“……的样子”,进而再由词尾虚化为连词。我们初学古代汉语的人,应当注意辨明哪些是实词,哪些是虚词,哪些是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的多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