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展处在什么阶段?

东方彦子东方彦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大,我尽量回答得简略些。 北京的发展当然不会局限于六环之内,甚至也不受限于北京城四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但要说得宏大细致,可能几篇长篇大论都不够用。 这里不妨给题主看看两则资料——一则来自2016年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一则是最近热播剧《流金岁月》里叶瑾言任上海市长时发表的关于上海的演讲。 这两则文字的篇幅都不算太长,但内容都相当宏达细致,足以反映一座城市发展的大致进程和现状。 想详细了解北京的可以读一读这则以“首都”开篇的城市总规(有删减)。 想深入了解上海的可以找一找叶瑾言那篇著名的演讲稿,虽然叶瑾言本人已经离任,但他的这篇演讲却足以代表一个时代上海的发展与追求,在不少网站都可以找到。

作为“北上广”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北京的发展可以说集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典型特征之大成。 中国大城市发展的路径大致如此:先工业化,再城市化,最后现代化。 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镇化进程。 所以从工业化的进程看,北上广基本上走在同一条道上;而从城市化来看,北京确实走得比上海更快一些。 根据世界城市的等级划分,大城市可以分为超级大国级、国际级和世界级等城市形态。 按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中国的城市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的水平,只有少数达到中级以上的水平。

以交通为例,一线城市在地铁上的投入可以说是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 2017年底,北京市地铁运营里程数已达618公里,相当于广州的1.4倍、上海的2.9倍。 在地铁修建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如大兴新城、亦庄新城等。 而随着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的实施,北京还有一些远郊地区有望因此获益: 这些远郊地带如果发展得当,不仅可以承接中心城区的外溢功能,还可以融入主城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但问题是,远郊地区如何实现功能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尚有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可供选择的话,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个选择恐怕就不多矣。

因为无论从土地还是人力成本来看,远郊地区已经越来越不具备优势了。 而且,由于北京是行政中心,很多规划还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所以很多时候并不能照市场规则办事儿。 这一点,或许可以从两个城市规划的级别中管中窥豹: 一般来说,城市规划分为五个层次: 也就是说,到第五个层次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城市规划的空间了,一切都要按照市场的原则来行事。可惜,北京目前还有很多规划属于行政性规划,而不是市场性的规划。 这对于经济发展的效率来说未必是最好的。

糜群艺糜群艺优质答主

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建设国家文化创新和科技中心方面,有非常坚实的基础。作为首都,无论是在文化创新还是科技创新方面,都应该成为全国的领头羊。北京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作为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重要推进者,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文化科技处为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开展了诸多工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制定政策,统筹规划。北京市委宣传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的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从2003年到2018年,每五年牵头制定一次《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纲要)》。近期,又根据新时代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需要,制定了文化科技融合的指导意见,目前正在以北京市政府文件的形式出台,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文化科技融合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是开展活动,搭建平台。为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搭建了各种平台。比如,创建了中关村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未来论坛、北京文化科技融合服务品牌周等,开展创意大赛评选、组织文化科技企业去海外交流等,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搭建各种平台。

从2018年起,北京市委宣传部设立了文化科技融合专项,引导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落地发展。同时,还推动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研究院的成立,以及文化科技融合专业智库的建设。在资金、政策、智力支持等方面,北京都在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进行全方位保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