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多久会拉弧圈?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莫名其妙,什么叫“会拉弧圈”?会不会打球?打多久球能够拉出像样的弧圈球来? 能拉出来就行了吗?你打乒乓球就是为了拉弧圈的吗?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1.我打乒乓球是为了健身的。(目的是打2小时乒乓球之后大汗淋漓,让身体舒爽) 所以我并不追求技术上的高超和极致,只要身体健康,这项运动本身给我带来的愉悦感就可以了。 因此我不会去刻意练习什么发球、接发球、正手攻球、反手拨球等等技术。我会的是一种基于实战情况下如何能最大程度的避开对方回球而做出的最合理应对。 所以我可能很难成为乒乓球高手。但是我可以尽情地享受这项运动带给我的乐趣。就像我喜欢听音乐却不去钻研古典音乐。我喜欢看电影却不会去做电影剪辑。我喜欢打游戏却没有时间玩王者荣耀一样。我觉得很充实且快乐。
2.我有一个朋友喜欢打乒乓球,他经常和我一起打。但是他打乒乓球的目的并不是锻炼身体,而是纯粹为了竞技。因为他在乒坛上已经没什么对手了,于是就想在我这个业余爱好者身上找回一点赢球的快感。所以他会不断地变换自己的技战术,来让我应接不暇。而我则会想方设法地去击败他,让他不再那么自傲。所以我会去努力研究各种打法,各种技术,然后组合起来,形成一套对付他的战术体系。当然,为了打好这套体系,我必须增加一些体能训练和基本功训练,以便于在实战中更好地执行这套作战方案。
3.还有一种人,他们打乒乓球不是为了健身也不是为了寻找对手,而是为了结交朋友。对他们来说,乒乓球只是一个媒介和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媒介和平台他们可以认识很多朋友,扩大自己的人际圈子,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远远高于打乒乓球所带来的生理快感。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把绝大多数的时间用在如何跟陌生人聊天,如何找到共同话题上去,而把打乒乓球当成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手段罢了。你说他们打的水平怎么样?有时候真的不怎么样………
弧圈球是五六十年代应运而生的,我国是七八十年代才接触的到的。
上世纪50年代以前,乒乓球正手进攻,最厉害的是快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加转弧圈),但是,那时候快拉的叫法各地方都不一样,匈牙利叫"抽球",日本叫"大回转",中国叫"快拉"(中国60年代叫弧圈球,日本90年代叫加转弧圈),他们叫法不同,但动作和原理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引拍比弧圈要高,击球点要稍前,在球的下降前期击球,摩擦球的中下部,击球的瞬间靠手腕发力。
50年代以前,乒乓球比赛以削球为绝对主流,快拉这一技术的出现,严重地冲击了削球技术,削球手再也经不起对手连续的快拉了,因此,50年代,快攻手(也就是只会快拉,不会其他旋转和落点的人)成为了主流。
快攻手的出现,迫使削球手不得不想一些办法来限制快攻手,比如降低自己弧线、转起更多的下旋等等,但是,仅仅靠这些改变不能很好的限制对手的快拉,于是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日本的技术人员在快拉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正手进攻技术---上旋球,上旋球的原理是:击球点比快拉要靠后一点(在下降后期),引拍比快拉要低,击球瞬间主要靠大臂和小臂发力,同时手腕内旋。由于击球点靠后,加上大、小臂是直线发力(快拉主要是靠前臂绕大臂发力),所以击球弧线很低、上旋特别足。上旋球击出去后,落地后的反弹很低,加上严重的右跑,非常难以对付。
快拉和上旋都是没有弧线的球,50年代末、60年代初,匈牙利的盖尔盖伊、日本的星野在快拉的基础上(也就是只改变击球瞬间的拍面),在击球的瞬间让拍面前倾,在不改变手型的发力原理的情况下让球产生轻微的上旋弧线。星野给这种球起了个名字:弧圈球。
60年代初,匈牙利的柯奇斯在快拉的基础上,在击球的瞬间,让握拍手的拇指前倾,手腕前倾,同时手臂在击球瞬间做弧线发力,让球产生了很大的上旋弧圈,这种球给对手的威胁特别大,称为"外弧圈"。这种球在空中有明显的弧线,在落地(着台)后也有明显的弧线。外弧圈球的出现,为后来的上旋球的没落埋下了种子,但是外弧圈在着台后虽然有弧线,但是没有右跑。
6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松崎让在弧圈球的基础上,改变了握拍手(出手瞬间放松,大拇指内扣,中指、无名指压住拍面,食指和拇指捏住拍面的前半部分,中指和无名指控制着拍面的后半部分,在击球瞬间用食指发力,带动大拇指、中指、无名指同时发力)的方式,在外弧圈的基础上增加了球的右跑,成为了真正意义的上旋弧圈。
柯奇斯的外弧圈和松崎让的上旋弧圈在60后中期出现时,还属于带有试验性质的,当时并没有发挥出太好的作用,在70年代初期到中期,外弧圈和上旋弧圈进入一个推广和普及阶段,柯奇斯、松崎让、木村都是用快拉来牵制对手,而用弧圈球来过渡。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外弧圈和上旋弧圈成为了主流打法,而快拉变成了过渡球。
进入90年代后,外弧圈慢慢被淘汰,在外弧圈的基础上在击球瞬间,手腕加大前收内旋的幅度,加上击球点前移(在来球的上升前期),产生了一种比外弧圈球更快、旋更转、落点更长的新外弧圈---加转外弧圈,这种球在着台后没有明显的弧线而是直接跳回本方台面,而松崎让的上旋弧圈因为其具有落点长、有弧线且还有右跑被称之为加转弧圈,与之对应之前的外弧圈就成了"减转外弧圈",之前的松崎让的上旋弧圈就成了"减转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