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北京路在哪里?
广州的北京东路,是一条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的古街了。 这条街也是广州一条步行街,与上海南京西路、重庆解放碑、武汉江汉路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步行街。 但与另外三条街不同的是,广州的北京东路并非新建的,而是整条旧街进行改造后重新亮相。
据记载,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7),京杭运河凿直通济渠,经江南进洛阳。广州作为运河终点,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商埠之一。为了管理运河沿岸的商业,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在广州设置了市舶司,管理外贸和征税。唐代时,中外海船络绎不绝地驶进广州港。宋代以后,外商纷纷来广州投资谋生。他们大多聚居在下九路(今光复南路附近)一带,陆续建起了“番鬼”村、“新丰坊”等村落。这些地区逐渐形成了一条商业街道,称为“蕃坊街”。元代设崇迪院于蕃坊街内,专门接待来自西方的使者,并负责宗教和外交事务。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一1424年)扩建城垣时,将藩坊街包括在内重建。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又在城内东南隅建起贡院,作为选拔官吏的场所。由于贡院是在旧藩坊基础上建造的,故明代又称此地为“广福”。清康熙年间,为了维护满汉团结,规定“国语汉文并重”,所以广州府学的学宫正殿改名为大成殿。而“大成”之名则是取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丘不废焉;天下无道,丘不为焉”的意思。
到了清末民初,由于战乱频发,内忧外患,北京东路的商贸开始衰落,加上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使得这条街上的传统店铺纷纷关门歇业,改为经营洋货或新式百货,于是就有了“甘米仁店”“永利电灯行”“美亚纱缎厂”……这些中西合璧的名字,留下了这个时代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北京东路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并将它更名为“中山四路”。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政府又先后多次对这一条街进行整治、改造、建设,才有了今天这条繁华的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