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麒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来源于古人观察天象得出的结论——古人看到天上的星星有聚有散,于是有了“五行”的概念;看到太阳有升有落,就有“阴阳”的概念随之产生。 五行和阴阳一样,都是古人描述自然现象的抽象化符号。它们与金、木、水、火、土这些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没有必然的联系。 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描述就是:五行是自然界五种物质的象征,即:“木”代表树木花草等植物类;“火”代表温度较高而干燥的物质;“土”代表含水分较多而温暖潮湿的物质;“金”代表金属等坚硬冰冷的物质;“水”代表流动且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的物质。当然这种解释比较肤浅。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尚书》之中。在《尚书·序》中,就提到了“五纪”,也就是五种记载时间的符号系统,它们是:“岁、月、日、星、辰”。其中“辰”就是指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在《尚书·舜典》中也出现了“五行”的概念,并且与祭祀有关——“舜曰:‘咨!四岳,罪人斯得矣。爰敬授之。’岳曰:‘礼。’”这里的“礼”,其实就是指一种用“五行”配属的祭祀系统。
随着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五行开始从原始宗教的范畴走向哲学领域。在著名的《管子·五行》中,首次使用了“五行相胜”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金能够克木,木能够生火,火能够克金……因此形成了“木—火—土”—金—水的顺序。这个思想跟现在所学的化学元素周期表颇有相似之处,可见它的科学性所在。 “五行相生”理论确立以后,又引发了“五行相害”说、“五行相冲”说等等,都是在阴阳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哲学体系。
在秦汉之后,五行学说起码进入了官方哲学体系之中。它不仅仅是一种描述自然的工具,还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人们按照五行的属性来装饰自己的房屋、打扮自己的容貌、选择自己的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