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的五行属什么?
1,先给出结论,砂是土,但不是泥土,是土壤里面最纯净的部分 2,接着给出理由 (一)从阴阳五行角度看。阳土主燥,阴土主湿。《说文》云“砂,水泉溢也”。可见砂属阴土,且有滋润之性。 而我们所说的土地里的微生物、虫豸之类全是阴土所含的成分;至若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颗粒亦属阴土所具有的特性。即《易·乾》所言“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说一切事物到了极限就要发生变化,只有变化才能通达久远。所以古人才会“见始生,曰消;日消者,消长之所由生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二)从空间层次看。《尔雅·释丘》云“一丘之说,凡千五百二十,丘之称谓不一”。而清代学者孙星衍考证认为丘的概念有四:平地之高者为丘;山陵隆起者称丘;土块隆起者亦称丘;水聚高阜者仍称邱。“丘”是一个既有实指又有虚指的概念。清人王柏谷著《方言》一书,共收录词语4200多条。其中提到“丘”或“邱”的地方就有387处。从这些地方言“丘”“邱”的含义多指小山。而《尔雅·释丘》中除了讲山岳形如“丘”或“邱”者外,还有“一丘说”中的“丘”字多指土石山。这与砂的性质吻合。 综上,我认为砂属于阴土且接近于土壤里面的精华部分。
《说文解字》:“少阴,少水,水之细者。从水少声。”又《说文》引《尔雅》云,“少水曰沲”,沲亦从水从少作“灙”,古文字也。然《尔雅》郭璞注:“小水,清水。”《集韵》:“沲,水微也。”“沲”与“沙”同源,本从水,从少为声。水,细水之微也。微即少,故有清水义。甲骨文与“沲”从水从它为声,或从它为声,从水为意符。
“它”即蛇。故有“蛇行”,“像蛇行屈曲也”(《广雅·释书》)等义。如字典所释,此字从鱼,从蛇,从虫皆从少为声,其初文从“少”。有“少”之假借义,为姓。古代中国有少姓,嬴姓之国也,周代封诸侯国,分封有少昚氏、少康、少昊、少叔、少君、少司马、少保、少师等。少字本与多字构成近义反义词组,为古代哲学中天地之象数,多寡阴阳之属。古有《少阴经》,有《少仪》、《少仪录》。
故许慎注释“少”字曰:“短也。阳少于阴也。从ノ,ノ,阴也。二少于三,故ノ上复一。”从“少”的字本声即“灙”,在《说文解字》中“少”为从ノ从一。在古文字中即“灙”。灙,蛇行也,水也,清也。《尔雅》有“少水曰沲”,本义为“水在下也”,与“沙”之“水清”义一致,
故“沙”字本义为“少水”,少又为细,沙本义是少水,亦指细水。《左传·襄公九年》有“涉泗、灙”,“少”字之古文“灙”,或“灙”字之古文“少”字互训,皆本义水也,少也。
由“细水”引申指“水清”。水之少,细,清皆为表象,少水必清,少必清。故,由清引申有“清明”义,如“清明节”曰“撒沙”,“撒沙”曰明,清明也。
“沙”本义水,水性属阴,有细而微之特点,有“清”之特点。如“沙县”之水“沙溪”水清沙细。水之清而沙细,故有沙土义,如从沙之字“砂”、“纱”、“裟”,如《释名·释采布》,“沙葛谓葛布细者为沙。水微曰沙,此布纤细如水沙也”。
故“沙”亦有“纤细柔软”义,如沙葛、沙布、沙罗等皆有此义。“沙”之“纤细”义故有粉质之“细沙”之“沙”。水虽为“少水”,但有沙质土质则有“沙滩”、“沙土”、沙石”、‘沙丘”,此沙为细小石粒,如石英、长石等。
沙由“水清”引申“明亮”义,“水清”故有“清亮”义,光线明亮,明澈之“明亮”义。如“沙眼”本指眼球之明亮。由明亮引申“聪明”、“见识多”之“明”义。由此意义引申“机灵”,“乖巧”之“亮”义,“少”即“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