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是什么五行属性?
“周”的原始含义是“周边”“周围”,因此它的五行属性应该是以它所处的位置为准。 古代中原地区天子的疆土以内也叫“周”或“京周”(《诗经·大雅·棫朴》“周之盛时,诸侯朝聘,王朝会盟,伐罪吊民,无所不践”)天子脚下当然属于木行。而四方的土地和四境的土地自然属于土行了。(《礼记·祭统》曰:“是故王者制土分界,上下不得僭越。)
不过这种观点只代表周人建立国都时的看法,而不是说周人的视野只在“周原”范围之内。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周人就无法解释自己是如何征服其他部落并扩张领土了。其实周人的眼光是非常长的,他们在建国初期就把自己的祖先放到了高辛,即今天的山西省东南部;又把王畿所在的周原比喻成上帝所在的地方——《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庶,奄有龟台。”(意思是周武王统一天下后,百姓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他们甚至把商纣王囚禁的西伯侯姬昌比做舜帝。可见他们把中原地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都视为己方土地的延伸。
既然国土的四面八方都属于土行的范围,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划分土地给诸侯的问题了。在周公旦的时代,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解决,这就是《春秋公羊传》提到的“封邦建国”制度: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子大夫之田,方百里。 ……
诸侯之下,方五百里,卿大夫之所出。 ……
天子之卿,方六百里;诸侯之卿,方三百里。 ……
自侯伯以下至庶人,方十里,伯仲叔季也。 以其中最大的一块作为王室直辖的土地,称之为“王畿”(千里的四方各有一百里),其余的土地分给诸侯,但是每个诸侯不能都得到最好的土地,而是按等级分配。
用现代的地理学知识来说,这种分法是以中心地点为起点画圆,划出的圆圈被称为等积线,这条线上每一点所对应的土地面积都是相等的。因此这种制度也被称为“均土制度”。 而“周原”则处于这个制度的边缘处,因此其五行的位置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毕竟只要不处在疆土的最边上,就算得了“土”行。所以后来的周人就继承了这个制度,并在自己统治的地区普遍实行。比如秦灭周后,就以“周地狭窄,不足以容诸夏之民”为由,将原住民迁徙到雍州,重建关中地区,把自己的首都建在了丰、镐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