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指什么生肖?
“十二相属”的说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并一直流传至今。但这里所说的“十二相属”并不特指今天的生肖,而是指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十二地支”。用现代的生肖纪年法去解读“十二相属”显然是不正确的。 那么古人是怎么样推算出“子鼠、丑牛、寅虎……”这些名字的呢?其实这涉及到了中国的阴阳五行文化。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在阴阳学说中,阴代表阴性、柔弱的物质或现象,而阳则是阳性、刚强的。五行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其中,“木曰曲直”,表示树木可以弯曲生长;“火曰炎上”,指的是火的特性为温暖、炎热向上。
根据五行的属性,古人将万事万物都归入五行之中,同时赋予其一定的五行属性。例如:东方属木,南方属火,故春天和夏天均属于“木”;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都属于“木”,它们具有春天的属性和特征;同样,血液、筋肉也属于“木”,它们也具有春天气息。 五岳之中的泰山,因为处在东方,所以具有木的性质。而在西方的华山,因为处于西部,五行属金,故有“西岳金天”之称。由于人们习惯上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所以后来用“子午卯酉”象征“阴阳”,用“寅申巳亥”象征“五行”,这样,四个时辰就有了四种动物命名了。
至于“辰龙”“巳蛇”“未羊”“申猴”这四个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就有些让人费解了。按“阴阳五行”的说法,辰时(7~9点)是一天的阳气到达顶点的时候,这个时候龙的影子最容易被发现,故称之为“辰龙”;而午时(11-13点)阳极阴生,阴气开始旺盛起来,在这个时间,蛇会出来觅食,故称“巳蛇”;“未时”(13-15点)阳光最强烈,这个时候羊吃草最为有力,所以叫“未羊”;“申时”(15-17点)太阳偏西,此时金气旺盛,正好与属猴的人的五行相吻合,因此称为“申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