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行代表什么?
五行的具体含义,在古籍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尚书·洪范》记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五行的每一个名字都对应着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界对应的物质形态。 “润下”是指水湿的状况和作用; “炎上”指的是火的热力和燃烧的性质; “曲直”说的是树木的生长方式和姿态; “从革”指的不是动物,而是指出生于石中的矿物金属,能够磨砺成器的特性; 而“稼穑”则指的是土地生长植物的特性,也就是耕种的意思。 为什么用五个字来表示五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首先将水、火、木、金、土列为五大元素,认为它们是创造万物和维持万物的基本材料——其实这五种元素相当于西方的四种基本元素的属性(火=热+干,水=冷+湿,木=生长,金=毁灭+再生),因此也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
而“行”在这里的意思是“德行”、“品性”或“形状”,因此五行的第一个意思就可以理解为:水具有滋润向下运作的特性;火具有向上蔓延的特性;木具有弯曲向上的特性;金具有从内向外的特性;而土则具有横向生长的特性。 后来人们发现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于是又给五行加上了很多的含义,比如“相克”就代表了不同元素的斗争与对抗,所以五行也代表了种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地的承载能力,人体的脏腑功能,自然界的风云雨露,甚至社会中的权利义务等等,都可以用五行来进行描述。 这种把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的研究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即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