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怀远有什么景点?
1、禹王庙 位于蚌埠市西北20公里处怀远县古城内,建于隋代,宋金时期和明万历年间曾多次重修。庙内大殿及东西庑房皆坐北朝南,由月台和石阶进入山门即是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九脊式建筑,殿内原供禹王塑像现存为明代塑造,形象生动传神;东西配殿均为硬山顶前出廊式建筑。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各一、山门、钟鼓二楼皆悬有巨钟大鼓。院内东、西两侧有石雕碑坊和碑亭四座藏经楼及禹王宫已毁。禹王大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庙现遗存建筑有禹王殿一座,山门、钟鼓楼等附属设施各一处。禹王殿为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该殿始建于唐永徽年间,北宋时毁于洪水,后几经兴废于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建成现在的规模。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建、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禹王殿是禹王庙的主要建筑,供奉大禹的彩塑坐像,高4.5米,头戴凤冕,身披龙袍,腰束玉带,足登朝靴,端坐在莲台上。禹王的左右分别站立着夏后氏姒氏、涂山氏氏的两位夫人。在彩塑像的背后悬挂一副楹联“力拔山兮气盖世,功垂百世泽流长”。 此外还有历代碑刻36通,多为乾隆皇帝所赐,内容多颂扬大禹治水的功德与精神,其中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禹贡》全文。 禹王庙自创建以来就是游人香客们瞻仰、凭吊、游览、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了解我国古代治水文化、传播水利知识的重要场所。每年的农历四月廿八日,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盛典。
2、荆山 位于怀远县东南约五公里处的龙山和虎山东北麓。相传周武王灭商后,把大禹的子孙封于舒国(故址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南),后人以国为姓,便称舒氏。至春秋时舒伯的后裔中有一支迁居荆山,为了表示不忘本,便将姓氏改为“荆”或“钟山”。荆山之名始此。 荆山西高东低,逶迤数十里,状如卧龙,主峰海拔170多米。山岩耸立,奇峰峻峭,怪石嶙峋,林木茂密,溪涧纵横,自然景色十分优美。
主要景观有钟灵塔、白乳泉、望淮阁、会圣洞、魏武帝赋诗处、魏武帝观象台遗址、曹操望荆山处、聚宝盆以及楚王城和宋家祠堂等古迹和遗址。 白乳泉位于荆山南坡下,因古泉边生有一种形似乳汁的石乳而得名。旧志记载,白乳泉水色晶莹,味美如饴。泉侧有唐代著名和尚文彦博所书“白乳潭”三大字石刻,以及苏轼、黄庭坚、陆游、曹学佺等古人留下的石刻题咏。 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藏身在白乳泉旁一洞穴中得以脱险,因此白乳泉又被称为“逃生泉”。 会圣洞位于荆山半山腰上,是一个天然石洞。洞口上方石壁上镌刻着“会圣池”三个大字,系宋代丞相李刚中书写。石洞内原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塑像。
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与弟子会食,会圣池因此而得名,后又将石洞名命名为“会圣洞”。 另外,荆山的自然景观也颇为独特,尤其是雨后晴天登高眺望,可以见到一幅奇妙的美景——只见一条银白色的瀑布横贯荆山,远远望去犹如天上银河落入人间,气势极为壮观。当地老百姓习惯把这奇特的景观称之为“天河落地”或“天河倒灌”。
3、淝河 源出怀远县境荆山地,流经蚌埠市入淮河。全长94公里,流域面积1130平方公里。发源于荆山之阴的东、西两溪,在怀远县荆山镇西南汇合,南流经蒙城、蚌埠2县(市)注入淮河。流域内大部分为低山区和丘陵区,水旱灾害频繁。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综合治理,修建了水库3座,塘坝156座,灌溉面积达6.3万亩;疏浚河道60多公里,建闸9座;兴建排涝站15座,使中下游地区免遭水患。
历史上,淝河下游地势低洼易涝,每遇暴雨,泛滥成灾。据记载,明清时代,每年汛期都要淹掉大量农田,造成不少民夫死亡。1964年后,对中游来水和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上游筑堤防分洪,中游修水库蓄水,控制山洪,减少入河水量:下游疏通河道,降低堤顶标高,加固堤防,使堤距增宽到80米左右,大大提高了防洪能力和行洪能力。同时,修建了排水站,使全河下游不再成灾,并逐步发展成具有灌溉和旅游功能的河流,成为淮南铁路和蚌阜公路的护路河流。沿岸建有淝河公园,环境优美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