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在五行中属什么?
《说文解字》释“贺”:“庆喜词也”。 “贺”(hè)字的本义就是祝贺、道喜的意思,从字形看,上面是“宀”,表示房间的顶部;下面是“戈”,表示兵器。当“戈”指向上方时,即“举戈”之意,表示准备战斗了——战争意味着流血牺牲,所以人们不愿意看到这样惨烈的画面,希望和平,故有了“兵不血刃”(《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之语。而当“戈”指向下方时,即为“缴械投降”之意(《战国策·魏策四》:“秦伐魏,魏王使人谓公子卬曰:‘寡人欲与君交通,必身朝之洛阳北郊。’)。这里,“戈”既指代战争,又象征胜利的旗帜。
因此,“贺”的本义便是向他人表示庆祝、道喜。那么这当然是一种喜庆的语言,并且一般情况都是他人获得胜利或取得进步后,别人向其表示祝福和庆贺的话。可见,用今天语言学的观点去看待古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它显然属于一种“祝颂体”。 由此我们得知,古代的“贺”与今天的意义完全不同,古人所说的“贺”在今天已经变成了一个动词,而将现在的这个动词“拜”字赋予了新的含义并用于表述古代的这个“贺”的含义——“祝贺”“道喜”——则变成了一个名词性的词语——“拜贺”。 所以,由上可知,古时的“贺”是一种带有浓厚仪式感的礼节活动,而不是如现在一样简简单单地打个招呼,或是发个短信、微信什么的就搞定了。古时的人们对这种礼仪的重视程度很高,甚至超过了今日人们的婚礼现场所举行的仪式。
比如《左传·僖公九年》记述了齐桓公会诸侯之事:九月,齐侯以诸侯盟于葵丘。 管仲对齐桓公说道:“招摇(通“遥”)尔思,我伊怨矣!”“招摇”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夸耀自己。于是,他接着对君主进行劝诫:“凡人情,恶疾而不恶忧,恶老而不惡病……”意思是说:凡是人的心情,都憎恨生病而不憎恨忧愁,都不讨厌衰老而不讨厌病痛… …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齐国的大臣们对于周天子所分封的各诸侯国王派来的使者进行了相应的接待安排……当时的各种礼节活动是何等繁复!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卿大夫之间互相来往也要举行拜礼。 这种繁琐的礼仪一直保留到唐代。根据唐人段成式的记载,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以后,曾经下诏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出使四方,五品以上的官员入京,六品的官员去外地州郡,七品的官员进京,以及八品以下的官员调迁、升迁,都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举行拜礼。而且这些官员每次拜礼之后,都会得到朝廷赏赐的黄金、绢帛之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