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死知己什么生肖?

石旭鹏石旭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出自先秦的《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原文是“樊於期违命而弑君,罪大恶极矣。其称‘吾’何也?自言之也。曰:吾以勇闻于秦,故樊於期逃秦而之燕;燕国未之敢礼也,则复归秦。知不可而止焉,仁也;知可而后行焉,勇也。是以知之。” 这段文中说樊於期违背君主命令去刺杀仇人,是大大的坏人。他为什么要自称“我”呢?因为他说自己的勇敢是在秦国出名的,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跑跑到燕国去了。但燕国不敢接纳他,于是他又回到秦国了。这种知难而退,是有智慧的表现(知可而后行焉,勇也),而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愚蠢行为不是勇敢的(不知难而上,莽也)。聪明的人自然懂得哪种行为是勇敢,哪种是不勇敢。

这句原典后面还有一段阐发: “子柳曰:文王之德何其尊哉!臣闻之曰:‘圣人之德,无以为爵禄,故善士敬而勿侮。’今樊将军全躯保宗庙、奉社稷而生,岂有所玷辱耶?” 意思是说作为贵胄子弟而能舍生取义,他的品德已经和周文王差不多了。而且文王之所以德行高尚是因为没有任何爵位等好处,所以人们才对他敬重而不侮辱。反观樊将军,为了报答知遇之恩,甘愿流血牺牲,他的德行比文王还要高。

这里把周文王当成了道德的典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商周时代,贵族子弟为了保持家族荣誉是不惜流血牺牲的。比如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很多贵族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武王伐纣是符合当时社会道德风尚的。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价值发生了剧烈变化。孔孟提出“仁”“义”观念后,用“仁”“义”来评价人的行为成为了一种主流价值观。

“仁”是指爱亲人朋友,推广到爱天下所有人,是一种情感倾向。 而“义”则是评价行为的准则。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适宜(义者,宜也),二是道义。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就是指的第二种含义——道义。

孔子认为一种行为只要符合道义那就是正确的。那么什么是道义呢?孔子没说清楚,老子也没说清楚,后人就更没说了。因此道义的内涵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道义是高于仁爱的,因为它具有强制力。

当价值观发生变化时,旧有的价值观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融合了。也就是说,“仁”“义”这些观念是可以互相融合、互相诠释的。“士为知己者死”就包含了“忠”“义”两种精神。首先它是忠于知己者,其次它体现了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情谊。而这种情谊正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 所以这句话应该重新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 士为知己者死——我曹子健为了你樊於期而死,这是符合道义的,所以我并不觉得羞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