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五行属火还是金?
“五行”,简称“五行”。 是中国古代道家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每一元素都用相应的颜色来代表,也就是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
《礼记·月令》中是这样描述五行的,其原文是: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阳气始发,生物乃震。……其色青而状如松。”“仲夏之时,炎暑至,物乃盛极。……其色赤,其状如荧惑星。”“季秋之月,阴气始凝,水陆草木,气爽霜洁。……其色苍而如新月。”“孟冬之月,万物不容,惟水独盛。……其色黑,其形圆。” 从这一份记载可以看出,古代先民在观察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将宇宙万物抽象为金木水火土五个符号并赋予它们特定的颜色以表示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
这种观念又进一步影响了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具有储藏精气而不泻的性质,故称“五脏之气”。而五体(五脏之外的人体器官)则具有宣泄气血的作用,被称为“五行之气”。也就是说,人体内有“脏”(生理功能)和“腑”(气化作用)之分。
由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作用密切相关,“脏”又称“里”或“府”,而“腑”则有“腔”的意思。 另外,中医认为,人体的组织结构分为“上部”、“下部”、“中间”三部分。其中与“心”、“肺”、“肝”、“脾”、“肾”相对应的器官被归属为“上焦”;与“膀胱”、“大肠”、“小肠”相对应的器官归为“下焦”;而“胆”、“胃”、“三焦”对应于“中焦”。
“五行”中的“金”对应着人体内的肺部及全身的皮肤、毛发;其中的“水”对应着肾脏及全身的血液、津液;而“火”对应于心、小肠和大肠。 从五行学说来讲,“心火”要依靠小肠吸收的营养来补充;而血液里的“水”要靠肾脏来收集、过滤和重新分布。如果心脏或肾脏有任何一个器官出现偏颇,都会导致身体的整体失衡。所以古人说“肾水克心火”,实际上指的是调节和控制心火的小肠功能受肾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