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五行属什么?
“恺”字是生造字,非古文简体,也非繁体字。 它是1956文字改革方案中,公布的采用简体字的400个字之一(详见《汉字简化方案》)。 用现代汉语拼音注音:Kai3;用五笔型输入法编码为YYNN。 “恺”的字源字形见于《康熙字典》引宋朝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该书卷一百三十六记载了五代时候后蜀国皇帝孟昶赐姓的事:“昶母王氏,本长安良家子……及昶即位,父廷璋因王衍丧归葬京师,王氏从行……”这段记载末尾有“昶乃赐廷璋姓李,更名光普;母王氏,更名光懿,皆加恩三等。……光普既还蜀,复姓孟。”这里的“光普”“光懿”的“光”字就是由“恺”字减一画而来。可见“恺”在宋代已经是一字两音(义)了。
再早一点,唐朝陆德明撰写的《经典释文·系》收有这个字,并注解说:“又作凯、愷,音同。”可见唐时这个字已经有多音字了。 再往前推,金代王若虚著的《滹南诗话》中有“赵承旨恺,字安节。其先涿郡人……仕至翰林学士。”这段话中的“恺”字,《中国古文献大辞典》王力主编)收录的版本中,有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的“kǎi”字。可见元明时期此字也是一字多音。 隋朝陆法言著的《切韵》收录了这个字,并在“哿”字后面注释说:“恺,苦亥切。美也。”这里把“恺”读作去声,意义则是指“美好”,跟现代汉语的用法差不多。
再从形声来看,“恺”的古文字形体是左右结构,声旁是“恺”,表示读音;左边的偏旁表示意义。到了现在的简化字,“声”和“义”都合并且移到了右边,所以变成了整体认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