萳五行属什么?
萳,读作nán。从艸、南声。本义是指一种草,这种草很柔韧,像竹子。可以供食用,也可以做扫帚,故又指“扫帚”。还指一种灌木或小乔木(亦称“南五味子树”),果实可入药。
汉字演变 “萳”字最早的形体出现在战国楚帛书《周易》中,形状如下: (《周易》楚帛书本·阳爻-) (《周易》楚帛书本·阴爻-) 这个字形和现在“萳”字的字形已经完全不同了,但字体大体相同。这个字形在西汉的帛书《老子》乙本上部和东汉的帛书《春秋》中都出现过,字体略有差异(如下图)。可见汉代的“萳”字是承继战国时期的形制的。
《庄子·秋水篇》中有“鼃黾”一词,明言“鼃”就是“萳”,且举出了具体例子说明两者的区别: “鼃”“萳”读音相近,意义也有些相关,所以常常连用。北宋时编撰的类书《事林广记》中就有“蛙黾”条,指出“蛙黾皆音‘喃’。今江南人谓蜻蜓为蛙黾。”可见“蛙黾”连用也是正确的。
现在人们通常用“蚂蚱”代替“蝗虫”,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蚂蚱”指的是蚱蜢,而蝗虫叫“蝗蝻”。南宋赵师秀在《藕花轩杂识》中说道:“蝗之有芒者曰蝗蝻。凡蝗虫未有芒曰蝗。谚云‘飞蝗蔽空日无色’,此其状也。”可见“蝗蝻”与“蝗”是不同的两种昆虫。然而,“蚊蚋”与“蚊子”、“蝇蚋”与“苍蝇”却是同义词。这主要是因为古文字中“豸”字下面一短横表示尾部刺的样子,而有尾刺的虫类大多有翅能飞,所以“蚊蚋”和“蝇蚋”等词包含了现在所说的“蚊子”和“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