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是对自然界的五种物质运动形态的一种朴素认识,亦是道教法象自然的“理论武器”,它构成了道教文化的核心。
道家的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它由木、火、土、金、水五要素组成一种相生相克的有序运动。五行相生相克的运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中“中和圆满”、“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则。道教作为以天道自然的“道”为最高信仰的东方乐教,五行之学深深地积淀在了道教文化的“基因”和“血脉”之中。并成为了道教文化的核心特征。
“五行思想”认为水、木、金、火、土五种元素是构成世间万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根源。其中,“水”代表寒冷、潮湿、流动、向下等属性; “木”代表生长、伸展等属性; “金”代表肃杀、收敛等属性; “火”代表热、向上等属性;“土”包括上述五者的某些特性。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水可以克火、火可以克金、金可以克木、木可以克土、土可以克水。相生相克的规律是五行运动的基本法则。
这种原始的物质观念萌芽于殷周之际的“五材”说。至战国时代,五行说演变为“五行说学”和“五行相胜说”。前说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五行相互滋生,彼此协调;后说主张五行相互制约,在变化运动中保持平衡。当时齐国人邹衍把五行说应用于社会历史和政治法律。他宣称,社会历史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历史运动是按照着“五德(木德、火德、土德、金德、水德)相次转用事”的规律进行的,政治法律也必须顺应五德运行的时运去建立“王道”、“霸道”,这是“天降命”的体现,否则,“虽强大”也只能“必灭”。后一种学说成为封建社会中以“五德终始说”为代表的“天命论”政治法律观的历史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