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有什么意义?

单于文贤单于文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作为一种方法,中庸要求“执两用中”、“过犹不及”。人们做事时往往犯两种过激的毛病:一种是不及,一种是过头。中庸要求把握一个度,走一条“中道”,既要克服不及又要防止太过。孔子批评当时的执政者“季文子之为人,懦而啬,劳而无功”,“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时既不要过于急躁也不要懈怠无为,更不要被小利小惠所绑架,而是要不急不徐,脚踏实地,着眼于大事和长远。

二是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境界,中庸主张“中和”,要求在不同的境遇中实现个性的自由舒展,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换言之,一个人要能在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中泰然自若,做到“不为动”,同时又要保持情感的自由抒发、人格的自由舒展。这个“中和”之境其实也是一个自由之境,是一种“存在本身”。

与这个“中和”之境相对的是两种“离和”之偏,一是“比物”,一是“量力”。所谓“比物”就是随波逐流;所谓“量力”就是固守其一隅而不通达。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左右不开窍”和“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儒家认为做事情时既要有所坚守、有所限制,又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样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种境界与道家所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达于“无何有之乡,游心乎于德之塞”的“逍遥”有相类之处,只不过道家所追求是一种“大而无垠”的虚空之境,儒家所追求的是一种“小而适中”的充实之境罢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