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字属于什么生肖?

文润杰文润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问题有点意思,我尝试着答一下。 先引一段《易·系辞下》的文字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易·系辞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书本不能尽述言语,言语不能穷尽意思。那么圣贤的思想,难道就看不到吗? 这似乎在说,书和语,都是一种记载和传播工具,它们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而“意”这种东西,却是很玄妙的,它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着一种永恒的传播。古人非常看重传“意”的工具——文言,即那些讲究语法、善用词汇的古文大家们所创立的用于传达意义的语言体系。

“文言文”的“文”,本指的就是这些传播“意”的工具。但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以及西方文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普遍使用白话文进行创作。于是,“文言文”中的“文”变成了只与文字有关,而跟语言无关了。于是,人们用“文盲”代替了“不识字的人”,用“文化”代替了“知识和行为方式”,用“文明”代替了“社会状态”——“文明的冲突”取代了“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儒教和基督教冲突”。

现代汉语中,“文”几乎只剩下了文字的意思。于是,我们创造了一个“文理学科”的概念来表示那些需要大量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知识的学科。这些学科的毕业生具备了“人文素质”或“理科素质”。显然,这种分割是现代性分化产物。 但是,在中国古代并不是这样区分学科的,那时候没有“文科”“理科”之分的。在古代中国,所有的知识都被归于“经”“史”“子”“集”这四部之中。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诸子百家著作,或者是诗词曲赋,都被归为四大类的其中一类。

古人所说的“文理”其实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文”“理”两科。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人“文理兼修”的时候,其实是在说这个人的学识同时覆盖了“文”“理”这两类知识。而当说到一个人的“文”或者“理”相当的时候,实际上是说这个人在这两类知识中达到了某种深度——要么是研究这类问题的专家,要么是对这类知识有着深刻理解的学者。

我猜测题主提到的“文理不分家”应该指的是这个意思。 至于为什么是“鸡”不是其他动物,我认为这是因为“鸡”的形状比较像那种支起脑袋读“经”、弯着腰写“史”、盘腿坐着论“子”、伸长脖子哼“集”的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