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和中医中的其他概念一样,不是来源于现代科学,而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和气象学。 古人看到:大地的植物和动物在一年四季中有明显的生、长、收、藏的周期变化;而月亮在圆缺变化中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太阳则有黑子、耀斑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有明显的周期性。于是它们就把这些周期性的变化归纳为五种,并且给这五个阶段分别取了名字,这就是金、木、水、火、土,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五行的名字”。
由于这些天体对地球的影响很大,所以人体的器官功能的变化也要符合这些天体的规律,这样人就可以“顺应自然”而不生病。 那么,为什么“阴阳”没有列入“五行”之中呢?这是因为阴阳是相对五行而言的,它是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具有的两个属性之一(另一属性就是阴阳中具体的阴或阳),所以用阴阳来代表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是合适的。
五行不是物质,而是一种运动。这是古人教给我们最重要的智慧! 就像温度,是一种运动,是物体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量。它可以分为冷、温、热三个阶段,但是它们却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表示这个事物运动的阶段。同样,五行也不是五个具体的事物,而是表示万物运行中所经历的五个阶段的特定名称。 所以,学习五行的基本思想就是明白万物都在运动并具有阴阳两个属性,然后按照它们在阴阳属性的变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给予特定的名称,这就是五行。简单地说,就是“阴阳分五段,每段属一行”,这就是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所构成的。中医将五行学说用于指导阐述人体的内在脏象和生理功能以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说明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将脏器归类五脏,按五行配属,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曲直”,实际上是指植物的生长形态。《说文解字》中对“曲”的引申含义为“木”;“伸”的引申含义为“生”。木,舍其坚厚之体,尚于屈伸之用。木有枝条的屈从柔和,植物生长伸发的特性,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如春季、东方、肝、胆、目等脏腑孔窍。同时,又以生物的生长特点来比喻这些事物的类似特征。如肝喜条达,有疏泄之功。
火曰炎上
“炎上”是说火具有向上燃烧、能发热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如南方具有炎热的气候,夏季具有温热的特点;温热、升腾,都可以表示阳气的运动。故与南方的炎热,夏季的热象相似的温热、升腾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同时,又以火热的特性来比喻具有类似功能的事物,如心阳、胃火、目赤等。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心主神”,“心开窍于舌”,心阳能推动血液运行,体温的调节,血热上涌,则出现目赤、咽干等。
土爰稼穑
“稼穑”,种植农作物和收获谷物的意思,泛指产生和养育。“稼”是“种谷”,“穑”是“收割”,合之而成“稼穑”,含有生化、受纳和承载的特性。引申为具有生化、持载、受纳作用的事物,故归属于土,如人体的脾气、胃腐熟食物的生理功能、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脾……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又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再如自然界土壤的特性与脾胃功能相似,可受纳、承载和生化万物的特性相似。因此与脾的生理功能、土壤的特性相似的功能和实物,归类于土。
金曰从革
“金”,有刚柔之分;“革”,有改变、变革的意思。古时人们将“革”做为制作物品的“金”种材料使用。故“从革”含有“变革”的意义。引申为具有“变革”,“肃杀”、“收敛”、“清洁”、“下降”和“寒冷”的特性的事物,如西方、秋、肺、大肠、皮毛等。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说明肺与秋、西方之气相通,秋冬季自然界万物萧条,收敛肃杀,正如肺有宣发肃降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同时,金属又可以铸造成具有坚实、锐利、坚硬、刻削的特性,如大肠喜润恶燥,与西方、秋令的肃杀、清明的自然现象相吻合,所以与金的“性”相似的肺、大肠等也归类于金。
水曰润下
“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属性的事物。如北方、冬、肾、膀胱、耳等。正如《素问·海论》说:“肾者牝藏也,地气归也,故为胃之关,必厉膀胱,下输于水道,然后散于四肢,溢于皮毛,阴阳皆足,沐濡渗灌,归于尺脉,故得寐”的生理特性,与水、北方、冬季的自然特点是一致的。因此,凡是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等一切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均属于水。以上五段文字,简明扼要的阐述了木、火、土、金、水的属性特点,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