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僵尸企业有哪些?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不是学术意义的僵尸企业 第一个是河北某钢铁集团,具体叫什么就不说了。这个集团名下有多家上市公司,在2014年之前股价都涨的很好,当时市值最高峰时达到950亿元。然而,从2013年开始,该集团的钢铁业务就一直亏损,到2014年的时候已经资不抵债了,当时国家为了不让其破产,对其实施了金融支持计划——就是国家出钱,先帮其偿还债务和利息,不过这钱到最后还是要还给国家的。后来这家企业的股价连续跌停,市值从950亿跌倒了最后的500多亿,投资者损失惨重,最后国家出手,用387亿的资金才将其救下来。
第二个是山西某煤业集团,也是知名度很高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经营情况也是从2013年开始变差的,当时正是煤矿行业最景气的时候,然而该集团却突然爆出巨额亏钱,而且是在巨额贷款之后巨亏的。后来就一直在还债路上,到2016年的时候还欠着2400多个亿,虽然一直经营,但始终未走出亏损的泥潭。国家也曾经想扶持其成长,但是效果不佳。
第三个是辽宁某钢铁集团,这个集团旗下的钢铁企业也是在2013年开始亏损的,且越亏越多,最后甚至把银行给的贷款利息都亏完了。不过比起前面两位老大哥,这位小弟还算比较“争气”,到2016年的时候终于实现盈利了,可惜好景不长,2017年上半年又开始大幅亏损了。
民营企业僵尸化
对于数量众多的处于边缘生存状况的民营企业来说,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能过剩加剧的当下,很容易落入“僵尸化”的陷阱。一些民营企业已经不能通过生产经营实现盈利,但又无力破产清算,实质上已经“僵尸化”。其典型表现为主营业务全面萎缩甚至停滞,只能靠企业自有资金和其他资产的变卖勉强维持生存或实现微利,或主营业务停滞,靠非主营业务盈利。其成因主要是受制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管理的僵化。
国有企业僵而不死
部分特困国有企业虽然一直在“扭亏脱困”,但一直难以摆脱困境,实际上已经“僵而不死”。其典型表现是,主营业务全面萎缩甚至全部停滞,企业连年亏损,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和按期支付利息,只能依靠“政策输血”和变卖非经营性资产来勉强维持,或主业长期亏损严重,完全靠非主业盈利和“政策输血”维持。成因是国有企业存在“刚性”人员费用负担以及“政策性”亏损,同时“预算软约束”以及政府“救活怕乱、不救怕担责”的理念使这些特困国企难以步入破产及退出程序。
退出意愿不强
近年来,一些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中小企业,其出资人和管理层不愿也不主动启动清算或破产程序,而是出于各种动机和目的继续维持企业的存续状态。在具体操作中,这些企业一方面故意拖欠工资、社保费、税费和应偿债务,逃避偿还责任;另一方面,又继续承揽业务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部分企业股东或管理层甚至利用公司的法人“外壳”,从事新的经营行为,或实施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