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会如何影响经济?
泻药 简单说,美联储的影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
1.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需求;
2.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通过政府预算来影响供给。 当然,二者相互影响,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从单向作用演化成双边循环。
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维持物价水平(P)稳定。它通过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来完成这个目标。而完成这个目标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利率(i)。通常来说我们会看到美联储首先降息,然后在市场反应不佳的情况下继续降息。这就是通过调节利率(货币政策)来实现影响经济的目的。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只有利率这一种,而财政政策工具则丰富许多,包括税收、政府支出等。 那怎么判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呢?这就要回到目标本身——物价水平(P)。如果因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导致物价水平上涨或下跌,那么显然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反之,如果因其他因素使物价水平发生波动,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变,那么很明显该货币政策是无力的甚至无效的。
除了观察结果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时滞问题。即一个国家采取某种货币政策动作后,它的效应并非马上就能表现出来,而是会有一个时间差。在这个时滞期间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不能够确定的。 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时滞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1. 信息传递(information transmission):当央行想要推行某种货币政策动作时,它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将信息传递到市场上的参与者,例如公布利率调整决定或出台解释性文件。这个过程并非瞬间完成,因此会产生时滞。不同的信息传播渠道会有不同的时间延迟。
2. 决策过程(decision making):当央行在考虑采用某种货币政策动作时,它首先要评估当前的经济状况,然后决定实施的方向,并进一步确定具体的措施。这些流程不是瞬息间完成的,必然有时间的延迟。
3. 实施过程(implementation):即便是确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之后,实施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例如,为了降低通胀率,央行可能会选择提高利率。但在现实中,利率上调后,可能由于交易成本的缘故,商业银行并未立即跟进。这时,央行的货币政策就失效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并不是由某个主体单独决定的,它受到其他参与者行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央行已经实施了某种货币政策,但由于市场的非线性特征,实际的效应很可能低于预期值。 一个经济体中可能同时存在不止一个中央银行。在这种多中心决策机制下,货币政策效力的判定就变得更为复杂。这时我们需要引入其他指标进行判断。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货膨胀率和就业率。这两个指标是央行实现目标函数中的两个重要约束条件。只要它们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我们可以认为央行的政策目标是实现了的,相应的货币政策也是有效的。否则就需要重新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