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羊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把宇宙万物分为五种性质,称之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并用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 这种观念早在《尚书·洪范》中就有了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后来东汉著名经学家王充在《论衡·自然篇》中进一步解释道:“故五行之气,运转无常,周流不定,顺则相生,逆则相克……水火相战而雷风作,金木相见而土地分。”
也就是说,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用阴阳与四时的关系解释了五行生克的原因,并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归为五行之中。 以五行归类事物的方法不仅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着,而且在中医、算命、相术等中国特有文化中也广泛使用着,甚至到今天一些西方人也对中国的这一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进行研究。那么,作为现代科学者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看似有些神秘色彩的五行呢?
为了正确理解五行的内涵,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它的起源。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但在书中提到的五行却并无明确指代,如: “是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在文中,五行被赋予了四季的含义,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四季属土。
至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出现了“五行”一词,并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名曰肝气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肠鸣,溏泻,不欲饮食,名曰脾病……” 此处所说的肝气和脾气显然与四季无关,而是由人体器官的功能特点所决定的。
到了隋唐时期,医学家们开始在书中引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探讨脏腑间的病理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五脏相生”或“五脏相克”的理论。如《黄帝内经》中就有“肾应冬,主藏精,生而少血”,“肝应春,主生发,乃将军之官”,“脾应长夏,喜燥恶湿”……等等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