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诛笔伐成语?
笔伐是指借助文字的力量,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否定和攻击,常与口诛连用。
笔伐原指以文字进行讨伐,多指对错误的言论或反动思想进行批判。其典出自《后汉书》中的《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后汉时,沛国建平人申屠蟠学识广博,性情耿直,敢于揭露不法豪强。州里的大族王望依仗权势,非法夺取申屠蟠家的土地,被申屠蟠据理力争所逼,于是就捏造罪名贿赂官府,将申屠蟠入狱,后被迫释放。州官杜诗十分赏识申屠蟠的才华和秉性,将他推荐给朝廷做议郎。王望又到处散布谣言对申屠蟠进行中伤,并煽动官府和申屠蟠的老家再次将申屠蟠告发,杜诗非常气愤,上疏朝廷为申屠蟠申辩,并指斥王望之流“伤败风俗”,“大为众害”请求将王望等人依法惩办,“投之荒裔”。朝廷的官僚们慑于王望的势力,不敢得罪王望,奏疏被压下来。申屠蟠得知之后,不愿再连累杜诗,就离开京城到东海边隐居起来。后来,王望病死,申屠蟠感到冤气已消,就复返故乡,专心读书讲学。
汉章帝永平年间,申屠蟠应朝廷征召,来京做官,恰巧碰上南单于来朝见皇帝,朝廷公卿大夫等,都去迎接,独申屠蟠不去。汉明帝听说此事召来申屠蟠责问说:“匈奴远来,道里险远,亦何为授首伏阙下乎?”申屠蟠回答说:“今陛下一举而灭五溪,威振巴、蜀,二十八世荒落,三寸之毛。莫不款塞。远国亡命至诚,故不劳师旅匈奴,来必亲迎此诚帝者之威也,周公吐哺,一饭三吐,犹曰失之三代之士,若申屠蟠者,朝廷礼数疏简,乞言之日,而亲待布衣,臣敢不从坐?”汉明帝听了申屠蟠这番言辞恳切,而又理直气壮的话后,既感到羞愧又很惊奇,不仅没有怪罪申屠蟠,反而赏赐申屠蟠及与申屠蟠一起进言的人很多财物、布帛等。
汉章帝听到申屠蟠的事迹,召来申屠蟠对他说:“朕新离旧塞,未见奇器,不睹大儒,故自诣南单于。今会议在前,欲使公卿礼君,恐以官寮不存本务,有损圣化,是以待诏数年。议所以未施行者,以吏多蔽上,恐奉诏而不得下也。朕既不宣,君之德美未白于众,朕甚闵之。”申屠蟠回答说:“臣小人也,衣服不纯,语言漏背,死罪,死罪!”汉章帝大笑,对申屠蟠以师友之礼相待,非常亲重。此后,申屠蟠多次受到汉章帝的赏赐。由于申屠蟠不愿做官,就再次回到故里,以教授经书为生,许多学生都从很远的地方来从申屠蟠学习。当时的南郡太守马严、南阳太守郑弘听说申屠蟠不愿为官,就联名上书给汉和帝,以申屠蟠“明经典,秉至行,海内向仰,皆知所励,宜蒙宠礼,以为学者规范”,汉和帝下诏对申屠蟠“赐以经传、缣匹,侍候终没”。永元十年申屠蟠病逝,汉和帝为他废朝一天,并赏赐“二千石丧事”。申屠蟠的学生给他立碑赞曰:“高山仰陟,清流可濯。民之不臧,惟国之托。谁云式微?有集洪德。”
申屠蟠的学生们说他们像敬仰山一样地敬仰申屠蟠,像爱清流一样地爱戴申屠蟠,申屠蟠不道德的事情一点也没有,全都是治国的法宝。谁说申屠蟠默默无闻呢?申屠蟠道德高尚。碑文赞颂了申屠蟠的美德,申屠蟠的学生们用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