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字代表什么生肖?
“议”字,从言,从义,本意是指发表意见或进行讨论。 这里的「义」,在汉字中作「義」(繁體)時,表示的是「善、正直」的意思;而「言」則是「說、講解」的意思。所以,「議」的本義就是「通過提議、商量來表達善意和正當的意思」——即今之「討論」之意。
「讨論」又分為「論壇式討論」与「交換意見式討論」,前者為多人對同一論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後者為不同人對不同論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说文》:「諫,諫也。從言諫聲。」徐鉉曰:「今俗別作議,非是。」這裡的「諫」字,便是我們今日的「批評」之意。 許慎所謂「諫」是由「諫」字音變而來,其本義也是指提議或參與討論。但是,它的涵義比「議」要狹窄得多,只特指臣子對君主進行勸諫。
由於封建政治制度的要求,「諫」字常用于臣子對君主的諫議,所以有時候也被廣泛地用於一切進言。但這樣一來就產生了新的問題,即在相關材料中,我們無法知道這些「諫」究竟是「討論」還是「批評"。 於是我們看到,「論」和「駁論」出現了。
《周禮·大行人》:「諸侯朝聘,國君賓之,奏詩以論。」注:「論,議也。」這里的「論」就表示「討論」的意思。 但是,如果對象只是一名普通官員呢?
秦漢時期,漢文帝名臣鄧通因犯姦淫之罪,漢文帝欲罰之以錢,鄧通自稱願接受鉿戶五百貫,文帝遂以其數賜之。後來鄧通又以相似罪名再次得罪,文帝懲其貪鄙,命以銅鑄像其形,號「鄧氏龜」,令他每日早晚各三叩首。不久,鄧通又因賄賂中丞,被削去爵位,流放到蜀地。
一次,漢文帝與邓通坐在宮中,忽然看到他的手背微微隆起,便問其原因,鄧通隨口答道:「這是皇帝赐給我的銅像的印紋。」文帝聽了心中大怒,斥責他不該耍這種把戲。 到了南北朝時代,「論」的字型發生了一些變化,上面的「糸」旁加上了個繁体字「言」。這樣一來,原本專指「討論」的「論」,開始可以指「批判」或「批評」了。
北齊顏之推撰寫的《顏氏家訓·文章篇》:「論如辭賦,雖有定體,而語貴婉轉。」李賢等註:「論者,述己之旨,謂之論。」這裡的「論」已是「批評」之意。 另外,唐朝時還有一種「論狀」,類似於今日之「批評報告」,指的是官吏進呈給皇帝的彈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