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化是什么生肖?
“马来化”是个贬义词,特指那些受到马来文化深深影响甚至到了扭曲的华人群体和个体。这个群体普遍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西方文明的敬畏以及马来的尊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甚至还存在着对于中国的偏见和歧视。 这些人的存在和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二战结束后,英国人退出亚洲大陆,将殖民地分给了东南亚各国的统治者(日本人此前已经占领了南洋群岛)。
此后各国民众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企图改变被殖民者所制定的各种残酷的政策。在印尼和泰国爆发的严重动乱迫使欧洲各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在亚洲的利益和部署,新加坡成为他们遏制共产主义浪潮的重要前沿。作为英国在远东的战略要地和唯一能够直下澳洲的战略基地,新加坡成了英军重返亚洲的桥头堡。为了巩固在新加坡的殖民地位,英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分化当地民众。
华人作为在新加坡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自然成了其重点拉拢对象之一。然而当时新加披的华人社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他们内部对于是否要支持英帝复辟以及如何争取更多权益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以陈嘉庚为代表的一派主张通过不合作主义和争取更大话语权的方式与殖民当局周旋;而以李光前为代表的另一派则更倾向于妥协,他们愿意为英帝国效力并充当其同化的工具。由于李光前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商界和文教界,因此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华商的支持,而陈嘉庚的主张遭到孤立。最终不合作运动在李光前的压力下不了了之。
战后初期,由于东南亚各地反殖民浪潮的高涨,民族主义思潮在新加坡华人社群中也开始弥漫开来。李光前等人被迫进行一些所谓的“改革”,如改行华文教育为英文教育,推行马来语和英语并行的双重语言政策等等。但是他们的努力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投身到民族主义的行列之中。为了打击这种危险的思潮,殖民政府一边采取高压手段对付公开的民族主义分子,另一边开始暗中扶持李光前这一派系,希望通过他们来收买人心,同时减少因语言冲突所带来的种族矛盾。
随着冷战的爆发,美国将战略目光转向了太平洋地区,他们迫切需要掌控作为一个战略要地和通向南亚的咽喉的新加坡。面对英美两国的施压,本来处于中间路线的陈嘉庚被迫选择退守。他在1954年创建了一个以宣传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机构——东方文化学院,开始了对他所谓“马来化”道路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