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淋属于五行属什么?
“五行”,原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研究宇宙的五大元素,也是中医理论的五大要素,还是道教方术中的五个基本类型…… 这些说法都正确,但是不够准确! 因为古人说的“五材”“五常”“五声”“五味”“五色”……等等,与“五金”“五木”“五火”“五水”“五土”……意思并不相同。 “五音”又指的是“宫、商、角、徵、羽”,跟“金、木、水、火、士”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那么“五行”到底是什么呢? 我觉得,它更类似于《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因为中医讲的“五行”,是“木、火、土、金、水”,配属“肝、心、脾、肺、肾”——正好对应着人体上的“五脏”,而“大、小便”的“二便”,在五行中则归属“水”。 所以,古书上才有“心属火”、“心火旺盛”的说法;有“肝火上炎”、“肝虚血燥”等病证;还有“脾属土”、“脾胃虚弱”或“脾虚湿盛”之类——这在西方医学看来是很奇怪的名词,但实际上,这都是中医理论体系内的一部分。
再举个例子说明“五行”与“五官”的关系: 我们常说的“耳聪目明”,在五行中“耳属木”、“眼属火”;在脏腑中,“心主血脉”,能推动血液运行,养目珠,所以说“心明眼亮”;而“肝主藏血”,疏泄气机,调节血量,使血液营养耳窍,故有“肝胆相照”之说,形容朋友关系密切。 至于那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五行”配属: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脏”、“六腑”、“五官”、“五常”全都包含在内了。
在古代,五行学说包括某种自然物的特定性状和作用,如:“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种种性状和作用,是古人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时总结出来的一种认识。在五行的各项特性中,“曲直”是说木具有生长、条达,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后来引申含有柔和、升发的意义,因此肝胆属木。如上所述,古人将木的特性类比人体肝胆的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从而确定肝胆归属于“木”。
“炎上”是说火具有温热、蒸腾、炎炽、向上和明亮等特性,后来引申含有热烈、升腾的意义,因此心、小肠属火。古人将火的特性类比人体心主血脉、温化、鼓动血液运行,心主神明、温养心神,从而确定心小肠归属“火”。
“稼穑”是说土具有能升、能承载和生化万物的特性,后来引申含有承受、升发、收聚和生化不息的意义,因此脾、胃、大肠、三焦等属土。古人将土的特性类比人体运化水谷、升清降浊,从而确定脾胃大肠等归于“土”。
“从革”是说金具有白色,有锋利、肃杀、收敛的特性,后来引申含有清洁、肃杀的意义,因此肺、大肠属金。古人将金的特性类比人体肺脏的清肃下降,大肠清浊分别,从而确定肺大肠属“金”。
“润下”是说水的特性能寒凉,向下行流,具有滋润、滋润、流畅、向下和封闭的特性,后来引申含有寒冷、闭藏、润滑的意义,因此肾、膀胱属水。古人将水的特性类比于人体肾、膀胱的主液、藏精、封藏的意义,从而确定肾膀胱属性为“水”。
因此五脏就归属于五种特性: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称为五行归类;“肝心脾肺肾”的名称,则称为五行的主事者,即脏腑的概念。将这种关系称为“五行归类”、“脏象属五行”、“脏象主类”或“五脏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