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是211吗?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世界上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融汇中西、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成就了其举世瞩目的光荣与辉煌。
北京大学的前身更迭频繁,先后历经五度易名,七次校址迁移。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开始,依次更名为:1912年北京大学校;1937年国立北京大学;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北京大学;1949年国立北京大学;1950年北京大学。同时京师大学堂也经历了五次校址迁移,1898年在京师五道圣谕中指定以醇亲王府旧宅作为京师大学堂校址,先后迁移过的校址有:南池子马神庙(1900年)、三眼井和铁狮子胡同(1902年)、盔甲厂(1904年)、沙滩(1912年),1952年以后北大又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城内扩建和1978年开始的燕园新校舍的开发和建设。
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始称“通儒院”,其下分政、艺两科。政科相当于后来的文科与社会科学,包括仕学和仕学两目,艺科相当于后来的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包括中国文、外文、理、格致、农、矿、工、商、医等十目,1906年改称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1910年经核准大学堂分科设经、法、文、格致、医、农、工、商等8科31门。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仍沿用分科建制,下设文、法、理科等11科。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北京大学发生了一系列教育改革。1913年成立校长办公室,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1914年,北京大学校正式采用系科建制,在其下设文、法、理、工、医5院,下辖28系,工、医两院于当年分别移交工科大学和医学堂管理。以后又经调整,至1915年最后确定5院20系。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使北大发生了划时代的根本变革,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就任时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来校任教、讲演,北大因此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为了给学生因材施教的环境和更充分的学习自由,蔡元培进行全校院系调整,于1919年撤销原设的五院,将系增至14个。1929年6月,北大改为国立大学,定名为国立北京大学,系科调整为5院21系。1931年东北沦陷,国立东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研究院部分人员内迁入北平。中央研究院也决定在北平建立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上“三大学一研究院一所”汇聚北平形成举世闻名的北平教育文化中心。北大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广聘请教学科研和文化学术的各界精英,使之成为大师荟萃之地。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北大与同时南迁长沙的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当年10月,长沙临时大学为躲避日军侵袭又西迁昆明,并于1938年4月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秉承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风,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盛名远扬,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8年中,西南联大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设在云南昆明,师范学院先设在云南澂江后迁昆明。西南联大从长沙到昆明,从1937年到1946年,8年中,在十分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培养学生8000余人,其中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100多位两院院士,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大返回原址,在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