橪五行属性是什么?

雍正翔雍正翔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元年(前61年)三月“甲子,立皇后王氏,采之曰橪木。”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橪树也。生陵邑东七里山。叶似李而色赤,核小,食之涩口。”此谓汉时长安附近有一种叫做橪树的植物。 这种树木的情况,晋代学者张华在《博物志》里描述得更为具体:“橪树,叶圆有芒刺,色青白,实如小豆,熟则赤色,可以食之,味苦不可啖。”

张华说的这个橪树,显然就是王皇后被立后时所采的“橪木”;而且从颜色和果实特征来看,应该是指杨梅——这跟汉代文献提到的“橪木”也是相符的。 据《后汉书·郡国志四》记载,东汉时期,江南各地已经广泛栽种杨梅了。南朝·梁·萧统所着的《芙蓉园赋》云:“绿筿阴合,红葩繁缛。”郭沫若《芙蓉园》诗中也有“红葩满聚蕊珠宫,绿筿相接鸾凤巢”的句子。这里的紅葩也就是杨梅的花。 那么,为什么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里都提到了一种叫做橪树的树木或植物呢?这个“橪树”到底是哪种树或者灌木呢?根据目前的考证,学者们认为,这个“橪树”应该是杨树叶背面的绒毛和果实的混合物。因为古代的杨、柳往往不易区分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在文中把杨柳混为一谈),所以这些混杂了绒毛和果实的白色分泌物也被误认作杨树(又名榆杨)的果实。

东汉崔寔著《四民月令》中有正月“伐枯桑,取椹枣、桃、李实,以荐宗庙……”十月“伐竹木,作楗,闭瓮牖”的记载,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杨树叶背面绒毛和白屑是可供食用的物质——这跟今天的认识是一样的。另外,《礼记·月令·仲冬》还提到一种叫做“榛”的植物,孔颖达疏认为“榛,丛生之树,其树高不显。”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进一步指出:“榛,一名栭栗……今人谓之栗榛。”这里所说的榛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榛子。 在古代中国南方的许多山区都有种植果树的传统,而这种“杨梅”“酸枣”或者“核桃”等果实在树叶背部的白色绒毛常被采下来当衣裳的捻线或者制纸的原料。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